Monday, April 30, 2007

法国大选中的阿拉伯人

大约一个星期以前,一个夜班,手头的稿子很少,我便打开电脑上的TVR看电视。BBC当时在做王牌栏目Hardtalk的十周年特典,回放爵士名伶Nina Simone于1999年3月接受Tim Sebastian专访的节目录像。谈及1972年愤然离开美国并发誓不再回来的原因时,Nina Simone说:“街道上充斥着种族歧视,它就存在于美国这样的一个社会结构里。”

节目间歇,我习惯性地转到半岛电视台。法国大选特别报道。多哈演播厅连线巴黎,民调仅获13%的极右派候选人勒潘(Jean-Marie Le Pen)的竞选顾问成员之一,一个阿拉伯人,正在用阿拉伯语侃侃而谈,显然的信誓旦旦。

阿拉伯媒体当然很关注法国大选。在法国的人口构成当中,有约6千万的天主教徒,占总人口的82%;百万新教徒,占1.7%;70万犹太人,占1%。而穆斯林的人数近6百万,占到了总人数的5%。这其中有5百万的阿拉伯移民,主要来自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以及突尼斯。

这次去投票选总统的有4450万法国人,其中大约200万的阿拉伯裔行使了他们的选举权。考虑到法国国内拥有投票权利的阿拉伯人将近250万人,这个族群的投票已经达到了80%。这是个相当高的投票率。

这是个绝对不可能被忽视的票源。因此,竞选团队里拥有阿拉伯智囊的,当然不会只有勒潘一个。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萨尔科齐(Nicolas Sarkozy)的发言人之一,拉希德·达蒂,就是个阿拉伯裔女性。萨尔科齐的这个任命,显然是为了改善他本人在青年选民和阿拉伯选民当中的形象。

而他目前唯一的对手,社会党候选人罗雅尔(Segolene Royal)也有一个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的摩洛哥女助手:娜嘉特·巴尔加希姆。

在选举前不久,两个人为了表示对阿拉伯选民手中选票的重视,既不辞辛劳地访问了摩洛哥、突尼斯以及巴勒斯坦,也没忘了走访法国阿拉伯少数裔的聚居区和巴黎市中心的清真寺。

然而,同样不能被忽视的还有这些阿拉伯选民的历史背景以及生活现状。

眼下阿拉伯人在法国大量聚居的情况,始于20世纪初法国在阿拉伯世界马格里布地区(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3国所辖地区)的殖民战争。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阿拉伯劳工在1900年-1905年之间,约3万人之众,开始抵达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政府曾经极力倡导劳工移民的政策。利用这些外籍劳工在军工厂里生产的武器,法国政府在印度支那和非洲地区积极地展开它的殖民战争。

时至今日,500万的阿拉伯移民大部分生活在巴黎郊区和各主要城市里,经济和社会条件艰难,同时还要忍受种族敌视的环境和法国严苛的法律制度。

法国前内政部长几年前曾颁布严法,专门针对国内的外国移民。法国一些媒体将这些政策形容为:“接近于前苏联针对外国人入境而采取的铁幕政策。”

而萨尔科齐,一个匈牙利移民的儿子,在其内政部长任上对移民政策的态度也同样强硬。2005年,法国郊区大骚乱事件中,萨尔科奇的强硬政策,以及他形容阿拉伯青年是一群“乌合之众”的不当言辞,无可挽回地让事件进一步升级。

涉及阿拉伯人的问题,一定涉及宗教。法国从1905年起就是一个世俗国家。(1905 年 12 月 9 日,社会党众议员Aristide Briand主持了分离教会与政权的投票,使几世纪以来存在于天主教教会和法国国家政权之间的对抗得以终结。)在法国,宗教信仰被视作公民个人的事情,无论法国人信仰什么宗教,政府并不加以干涉。考虑到法国政府与三大主要宗教(天主教、新教和犹太教)长久以来存有特殊的关系,所以法国一直倡导的是“法国式的伊斯兰”而不是“穆斯林在法国”。法国政府想以此将伊斯兰教融合进法国的世俗社会体系之中,就像其他宗教做到的那样。

萨尔科齐为此解释道:“我们应该建设一个法国的伊斯兰,而不是仅仅在法国承认伊斯兰教。”

而在法阿拉伯人的问题在于:他们各自来自不同的国家,也很难达成共议和共识,这就使穆斯林整体并没有能力建设一些强势得可以影响立法者并捍卫穆斯林权利的组织。他们甚至把自己原来国家面临的问题也带到了法国。

在这次选举的选票走向上,阿拉伯人分裂为两种倾向:支持罗亚尔,因为她承诺获选后将减轻法国右翼执政势力对外国移民的过多限制;支持萨尔科奇,因为他和希拉克所代表的戴高乐主义者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能够给阿拉伯方面更多的理解。

这些阿拉伯人和美国的黑人一样,都是在试图改变一种社会结构里很难改变的东西。

:::部分数据和内容来源:www.aljazeera.net的新闻分析:::

Thursday, April 12, 2007

回忆《艳遇》



长椿街地铁,东北出口偏东,丁香花已经开出一树的紫,淡紫。一次从地铁出来,过报亭,突然迎上这一股花香来袭,浓香,当下惊叹:多美好的春天的气息。和一切美好事物的不期而遇,就是艳遇。

这样说来,去看高圆圆,并不算是一场艳遇,而是一种期遇。《艳遇》首演当晚的艳遇,主要有关音乐。王娟的突然出现、献声,就是我的一场艳遇。戏剧开场,乐队Bass和吉他的一度混乱,也是种不期而至的东西。后来,夏雨独坐舞台的前端,廖一梅那典型的台词自他嘴里大段大段地说了出来,非常哀伤地,融进低回的旋律里,那种诗歌一般的韵律,实在也是种刺进人心里的美丽。

音乐总监丰江舟把摇滚乐的三大件搬到舞台上,并且直接用音乐的节奏引导戏剧的节奏。于是,现代都市白领的办公室场景、混乱不堪的夜狂欢、顾影自怜的孤单时刻都有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表达,内在情绪完美重合。甚至在幕间,当舞台暗下来的时候,音乐的情绪还会代替视觉,延伸着,控制着观众。而王娟空灵的声音在戏剧最悲伤的时刻响起,穿越空气,几乎就有一种绝望的气氛填充了整个剧场。

孟京辉说:“王娟她那种比较空灵的音乐,可以让我感觉到对美好的一种摧残,它不仅是对社会的一种摧残,也是对内心美好情感的一种摧残,特别的忧伤,她让想起来彼得格林拉威的《厨师、大盗、他的太太和他的情人》,那里边就是一种波塞尔似的音乐,再加上一种特别优美的女声,两种东西同时进行,我觉得这种音乐结构也会对我们的戏剧产生特别好的效果。”

韩东(夏雨)的伤心,是一只纸飞机,在城市天际线上下飘飞。现代人的空虚和寂寞,就是投影在白色幕布上的黑色影子,只有在靓丽灯光退下,外部世界暗下来的时候,才突然呈现,而且清晰得那么触目。默默(高圆圆)的爱情,在新年礼物交换的那个时刻,已经彻头彻尾地交待了它的本质:一种错误的交换,毫无公平可言。一张老黑胶唱片和两千块钱现金,简单而深刻地把这场骗局的底牌亮了出来。

老板(陈明昊)的那段歌唱是歌特式的,恐怖而残忍;韩东和默默的歌唱,还有他们幸福欢畅的瞬间。可悲的人有他们可悲的命运,一个是“天生就有爱错男人的本事!”,一个面对感情犹豫不决逃避退却。

高圆圆在戏里的戏份并不算多,但她纯洁得楚楚可怜,欢乐时候(站在小沙发凳上,往前甩扑克牌的时候)又能透露出那么强烈的伤透了的情绪,实在是一次很精彩的表现。加之那场吃了安眠药抢救的戏,她被夏雨和医生摇晃、拍打,又一头扎进了冷水里,然后把头甩出来,来来回回折腾的那几分钟戏份,十有八九加强了观众对于默默和高圆圆这些里戏外两个女孩的怜惜。

就剧场的效果而言,整出戏的音乐带着金属的质感,比较符合戏剧都市场景的预置。细细看舞台的布景和道具,我们会发现一个巨大的方形框架、一张悬空的床、两排金属文件柜以及一个不经意总出现在恰当位置的白色浴缸。框架解决了人物的布局,丰富了构图,重要的是它为一些局部的灯光创造了可能;床是专属于女孩默默的,是一种洁白无染的象征;金属文件柜可以做门可以做窗,而且能发出响脆的声音,也让演员的进出不再那么单调。

因而,演出后的几天里,当别人问我《艳遇》怎么样时,我说它是成功的,很成功。这次大家都看懂了孟导的东西,还有点不自拔,呵呵。

我们坐在2楼2排,正当中。我看戏的过程中总有一种错觉,主演陈明昊的举手投足和说话方式总让我觉得:自己是在看赵自强的表演,《意外死亡(非常意外!)》里的大段独角戏的那种表演。而夏雨的表现力也是值得肯定的,他的表演赋予“韩东”这个角色感染力,以至于当韩东丢掉代表升职的钥匙,掷地有声地说:“我!不!干!了! ”的时候,观众迫不及待地鼓掌--应该都是在戏里面焦急得不行了。

这次看演出,带了新买的D70s以及18-135mm镜头,但是没有拍到什么像样的照片,缺了三角架的缘故。谷小姐背着一个大摄影包,后来一直隔着Hisoka在我左边咔嚓咔嚓地,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收获。文章上面的照片是我喜欢的那种构图,从高圆圆官网上找到的。下面的呢,是自己拍的:

Scene Two
Scene Two
Scene One